白头翁,老翁须,白头公,白头翁草,野丈人,胡王使者,白头草,奈何草,老公花,翁草
【中药名】白头翁 baitouweng
【别名】老翁须、白头公、白头翁草、野丈人、胡王使者。
【药用部位】毛茛科植物白头翁的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达5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长柔毛。主根粗壮,圆锥形,有时扭曲,外皮黄褐色。叶基生,3全裂,顶生小裂片具短柄,侧生小叶片无柄,上面疏被伏毛,下面密被伏毛。花茎1~2,花后伸长,密被长柔毛,花单一,萼片6,花瓣状,紫色,外面密被长绵毛,雄蕊多数,雌蕊有多数离生心皮,花柱丝状,果时延长,密被白色羽状毛。瘦果密集成头状,顶端有细长的羽毛状宿存花柱。
【产地分布】生于山野、山坡及田野间,喜生于向阳处。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
【采收加工】春季(4~6月)或秋季(8~9月)挖根,除去叶及残留的花茎和须根,保留根头白色茸毛,去净泥土,晒干。
【药材性状】长圆柱形或圆锥形,稍弯曲,有时扭曲而稍扁,长5~20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或纵沟,中部有时分出2~3支根,皮部易脱落而露出黄色木质部,且常朽蚀成凹洞,可见纵向突起的网状花纹,根头部稍膨大,有时分叉,顶端残留数层鞘状叶柄基及幼叶,密生白色长茸毛。质硬脆.折断面稍平坦,黄白色,皮部与木质部间有时出现空隙。气微,味微苦涩。以条粗长、质坚实者为佳。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胃经、大肠经。
【功效主治】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温疟寒热,鼻衄,血痔。
1、《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及暖腰膝,明目,消赘。子:功用同上。
2、《药性论》:止腹痛及赤毒痢,治齿痛,主项下瘤疬。主百骨节痛。
3、《本草汇言》:凉血,消瘀,解湿毒。
4、《本草备要》:治秃疮、瘰疬、疝瘕、血痔、偏坠,明目,消疣。
5、《现代实用中药》:疗咽肿。
6、陶弘景:疗毒痢。
7、《伤寒蕴要》:热毒下痢紫血鲜血者宜之。
8、《本经》:主温疟狂易寒热,癥瘕积聚,瘿气,逐血止痛,金疮。
9、《纲目拾遗》:去肠垢,消积滞。
【应用】用量10~15克,内服煎汤,或入丸散,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鼻血、痔疮出血等。外用适量,捣敷,此外,还有抗滴虫、镇静、镇痛等作用。治疗原虫性痢疾:白头翁根茎15~30克,水煎分3次服,7天为一疗程;治疗细菌性痢疾:白头翁15克,黄柏9克,秦皮5克,木香、陈皮、甘草各2.5克,水煎服。
【药理】煎剂及其皂苷体内外均有明显的抗阿米巴原虫作用,毒性很低;水提醇沉注射液能明显抑制体内移植瘤和荷瘤小鼠存活时间,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脾指数,升高胸腺指数;乙醇提取液对试管内的多种细菌和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抗菌有效成分是原白头翁素和白头翁素。具有抗菌、抗阿米巴原虫、抗病原体、镇静、镇痛等作用。
【成分】全草含原白头翁素,根含三萜皂苷,水解后得苷元及葡萄糖和鼠李糖。另含白头翁皂苷B4、白桦脂酸、白头翁素、白头翁灵、莽草酸等。
【使用禁忌】虚寒泻痢者慎服。
【药方】
1、治气喘 白头翁二钱,水煎服。(《文堂集验方》)
2、治温疟发作,昏迷如死:白头翁一两,柴胡、半夏、黄芩、槟榔各二钱,甘草七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3、治外痔肿痛:白头翁草以根捣涂之。(《卫生易简方》)
4、疗少小阴颓:生白头翁根,不问多少,捣之,随病处以敷之,一宿当作疮,二十日愈。(《小品方》)
5、治瘰疬延生,身发寒热:白头翁二两,当归尾、牡丹皮、半夏各一两。炒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6、治热痢下重: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金匮要赂》白头翁汤)
7、治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甘草、阿胶各二两,秦皮、黄连、柏皮(黄柏)各三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金匮要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8、治小儿热毒下痢如鱼脑:白头翁半两,黄连二两半(去须,微炒),酸石榴皮一两(微炙,锉)。上件药,捣租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侯,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白头翁散)
9、治小儿秃 取白头翁根捣敷一宿,或作疮,二十日愈。(《肘后方》)
本文链接!网址:https://yunyaoshijia.com/?id=169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