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虱,鹄虱,鬼虱,北鹤虱,活虱,火虱,天明精实

康康 阅读:463 2024-10-26 17:40:41 评论:0

  【中药名鹤虱 he shi

  【别名】鹄虱、鬼虱、北鹤虱。

  【药用部位】菊科植物天名精的干燥成熟果实。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短柔毛,下部近无毛。叶互生;下部叶片宽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5厘米,宽5~8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狭成具翅的叶柄,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或全缘,上面有贴生短毛,下面有短柔毛和腺点,上部叶片渐小,长圆形,无柄。头状花序多数,沿茎枝腋生,有短梗或近无梗,直径6~8毫米,平立或梢下垂;总苞钟状球形,总苞片3层,外层极短,卵形,先端尖,有短柔毛,中层和内层长圆形,先端圆钝,无毛;花黄色,外围的雌花花冠丝状,3~5齿裂;中央的两性花花冠筒状,先端5齿裂。瘦果条形,具细纵条,先端有短喙,有腺点,无冠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或草坪上。广布于我国各地。

  【采收加工】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柱状,细小,长3~4毫米,直径不及1毫米。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具多数纵棱。一端收缩呈细喙状,先端扩展成灰白色圆环;基部稍尖,有着生痕迹。果皮薄,纤维性,种皮菲薄透明.子叶2,类白色,稍有油性。气特异,味微苦。

  【性味归经】性平,味辛、苦。归脾经胃经

  【功效主治】属驱虫药。杀虫消积。治虫积腹痛。

1、《药材资料汇编》:治久痢。
2、《岭南采药录》:疗恶疮,解蛇毒,均捣敷。
3、《现代实用中药》:治腹痛,为绦虫、蛲虫、蛔虫之驱除剂。
4、《日华子本草》:杀五脏虫,止疟及敷恶疮上。
5、《本经逢原》:善调逆气,治一身痰疑气滞,杀虫。
6、《唐本草》:主蛔、蛲虫,用之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
7、《开宝本草》: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

  【应用】 内服:多入丸、散;煎汤,用量5~10克。用于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药理】杀虫;抗惊厥;降温;降压;驱除蛔虫。煎剂或水提液抗菌和抑制中枢作用。本品可作皮肤消毒剂。

  【成分】果实含白杨素、芹菜素、木樨草素、山柰酚、天名精内酯酮、鹤虱酮、鹤虱内酯、棕榈酸、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还含挥发油。油中含成分50种左右,主要为8-杜松烯和菖蒲烯,两者共占43.12%。

  【使用禁忌】有小毒,孕妇慎用。

  【药方

1、治小儿虫痛:芜荑、川鹤虱、鸡心槟榔、干虾蟆(炙焦)各一分,芦荟半分。上为末,雄猪胆汁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陈米饮送下;或使君子煎汤送下。凡虫月首则头向上,凌晨可服药。(《直指小儿方》化虫丸)
2、治齿痛:鹤虱一枚,擢置齿中。(《纲目》)
3、治小儿疾病多有诸虫,腹中疼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无休止,亦攻心痛,呕哕涎沫,或吐清水,四肢羸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或寒或热,沉沉 嘿嘿:胡粉(炒)、鹳虱(去土)、槟榔、苦楝根(去浮皮)各五十两,白矾(枯)十二两半。上为末,以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一岁儿服五丸,温浆水入生麻油一 两点,调匀下之,温米饮下亦得,不拘时侯。(《局方》化虫丸)
4、治因脏腑虚弱,或多食甘肥,致蛔虫动作,心腹绞痛,发则肿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腹中烦热,口吐涎沫;又治下部有虫生痔,痔痒痛 木香、鹤虱(炒)、诃子(煨,去核)、芜荑(炒,研)、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炒)各七钱半,大黄(锉,炒)一两半。上为细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 三十丸,食前,橘皮汤下,妇人醋汤下。(《三因方》集效丸)
5、治蛔咬痛:鹤虱十两。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蜜汤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慎酒肉。(《古今录验方》)
6、治小儿蛔虫啮心腹痛 鹤虱细研,以肥猪肉汁下,五岁一服二分,虫出便止。(《兵部手集》)
7、治大肠虫出不断,断之复生,行坐不得:鹳虱末,水调半两服。(《怪证奇方》)


本文链接!网址:https://yunyaoshijia.com/?id=180

云药世家健康颈肩腰
标签:中药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