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辣菜子
康康
阅读:389
2024-11-09 13:41:17
评论:0
【中药名】白芥子 baijiezi
【别名】辣菜子。
【药用部位】为十字花科欧白芥属植物白芥的种子。
【植物形态】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40~120厘米。茎直立,二纵棱,上部多分枝,被散生白色硬毛。叶互生,质薄,有柄;茎基部叶片大头羽状裂或近全裂,宽椭圆形或卵圆形,长6~12厘米,宽2~3厘米,顶裂片大,有侧裂片1~3对,边缘具疏齿;茎生叶较小,有短柄,向上裂片九渐少。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萼片4,绿色,直立,披针形或长圆形,基部具爪;雄蕊6,4长2短;雌蕊2心皮,子房长柱形,密被白色长刺毛。长角果圆柱形,果瓣在种子间缢缩成念珠状,果先端具扁平剑形的喙。种子近球形,淡黄色。花期4~6月。果期5~7月。
【产地分布】原产于欧洲。我国山西、辽宁、山东、四川、云南、新疆多有栽培。
【采收加工】春播于7~8月采收,秋播于5月中、下旬采收,待果实大部分出现黄色时割下全株,后熟数日,选晴天晒干,脱出子粒,簸除杂质即可入药。
【药材性状】种子呈球形,直径1.5~2.5毫米。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具细微的网纹,有明显的点状种脐。种皮薄而脆,破开后内有白色折叠的子叶,有油性。无臭,味辛辣,粉碎湿润后,有特殊的辛烈臭气。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肺经、胃经。
【功效主治】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1、《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2、《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3、《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4、 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5、《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6、《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7、 孙思邀: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
8、《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口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应用】内服:煎汤,用量3~10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穴位敷贴。主治咳喘痰多,胸满胁痛,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阴疽肿毒。
【药理】①镇咳作用:炒白芥子醇提取物灌胃在浓氨水致咳实验中使小鼠的咳嗽次数明显减少,咳嗽的潜伏期明显的延长,镇咳效果明显。②祛痰作用:毛细玻管法中,白芥子水提取物、炒白芥子水提取物都有明显的祛痰作用,尤以白芥子水提取物大剂最组祛痰效果明显。③平喘作用:喷雾致喘法中,炒白芥子醚提取物对4%氯化乙酰胆碱诱发豚鼠哮喘有明显预防作用。④抗雄激素作用:以60%乙醇提取制得的白芥子总提取物和分段提取物Ⅰ、Ⅱ以及分离得到的白芥子苷给由丙酸睾酮诱发的去势小鼠灌胃,均能显著抑制去势小鼠的前列腺增生,降低小鼠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⑤抗炎作用:白芥子苷能明显降低滤纸片埋藏引起的大鼠肉芽肿增生。
【成分】种子含芥子油苷,内有白芥子苷。还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碱和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氨基酸。又含4-羟基苯甲酰胆碱,4-羟基苯甲胺。
【使用禁忌】肺虚久咳,阴虚火旺者禁服。内服过量会引起呕吐、腹泻。白芥子油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充血,灼痛,甚至发泡,皮肤过敏或溃破者忌外用。
【药方】
1、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核桃仁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2、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3、治淋巴结核 白芥子、葱头各3g,捣烂,敷患处,隔日1次,每次4~5h。【《中级医刊》1959,(8):566】
4、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肉桂、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5、治脚气肿痛 白芥子、白芷等分,为末,姜汁和,涂之。(《本草述钩元》)
6、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7、治肉刺 白芥子捣如粉,以醋调敷之,密封,经宿揭去,自然落下。(《圣济总录》)
8、治痰涎伏在心鬲上下,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 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唾涎,手脚重,腿冷痹,气脉不通等;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晒干,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热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气实,加数丸不 妨,其效如神。(《三因方》控涎丹)
9、治疟疾 白芥子一两,炒为末,米饭为丸,一日尽服,久疟顿止。(《药性通考》)
10、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11、治胸胁痰饮 白芥子五钱,白术一两。为末,枣肉和捣为丸,梧子大,每清晨白汤下百丸。(《本草汇言》引《摘玄方》)
12、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13、治痘疹入目,风眼疫眼,及焮热之眼目 白芥子(如食料者)一两,大蒜(杵烂)一钱,醋一钱。上三味,如麦饼,贴足心,钱大。(《眼科锦囊》)
14、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15、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16、治老人痰气喘咳,胸满懒食:白芥子、紫苏子、萝卜子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首,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17、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本文链接!网址:https://yunyaoshijia.com/?id=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