蔊菜,田葛菜,江剪刀草,野雪里蕻,野芥草,野菜花,山芥菜,独根菜,金丝荚,辣米菜,野油菜,塘葛菜,干油菜,鸡肉菜

康康 阅读:168 2024-12-01 15:59:34 评论:0

  【中药名蔊菜 hancai

  【别名田葛菜,江剪刀草,野雪里蕻,野芥草,野菜花,山芥菜,独根菜,金丝荚,辣米菜,野油菜,塘葛菜,干油菜,鸡肉菜

  【药用部位】十字花科植物蔊菜的干燥全草。

  【植物形态】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株较粗壮,高20~50厘米,无毛或具疏毛。茎单一或分枝,直立或斜升。叶形多变化,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叶片通常大头羽状分裂,长4~10厘米,宽1.5~2厘米,顶裂片大,边缘具不规则牙齿,侧裂片1~3对,上部叶片宽披针形或匙形,具短柄或耳状抱茎,边缘具疏齿。总状花序顶生或侧生,开花时花序轴逐渐向上延伸,花小,多数;萼片4,直立,浅黄色而微带黄绿色,光滑无毛,宽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2~4毫米,先端内凹;花瓣4,鲜黄色,宽匙形或长倒卵形,长2.5~4毫米,全缘,基部具有短而细的爪;雄蕊6,4长2短;雌蕊1,子房圆柱形,花柱短粗,柱头略膨大,顶部扁平。长角果线状圆柱形,较短而粗壮,长1~2厘米,直立或稍弯曲,成熟时果瓣隆起。种子每室2行,多数,淡褐色,宽椭圆形,近三角形或不规则多角形,长0.5~0.7毫米,表面有凹陷的大网纹。花期4~5月(8~9月偶有开花),花后果实渐次成熟。

  【产地分布】生于路旁、田边、园圃、沟河边、林缘、屋边墙脚下及山坡路旁潮湿处。分布于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5~7月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本品为不规则的段,根、茎、叶、花、果混合,根细长,表面淡黄色,有不规则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类白色,木部黄色。茎纤细,具纵皱纹,表面淡绿色或带紫色。叶多卷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卵形,叶片通常大头状羽裂,长5~7厘米,宽1~2.5厘米,顶端裂片较大,边缘具不规则锯齿,黄绿色。花序总状,花小,黄色。角果细圆形,红褐色,种子多数。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辛、苦。归肺经肝经

  【功效主治】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祛痰止咳,解表散寒,活血解毒,利湿退黄。主咳嗽痰喘,感冒发热,麻疹透发不畅,风湿痹痛,咽喉肿痛,疔疮痈肿,漆疮,经闭,跌打损伤,黄疸,水肿

  【应用】内服:煎汤,10~30克,鲜品加倍;或捣绞汁服。外用:适量,捣敷。主治咳嗽痰喘,感冒发热,麻疹透发不畅,风湿痹痛,咽喉肿痛,疔疮痛肿,漆疮,经闭,跌打损伤,黄疸,水肿。

  【药理】具有止咳、祛痰、抗菌等作用。

  【成分】本品主要含蔊菜素、有机酸、黄酮类化合物及微量生物碱等成分。

  【使用禁忌】过量服用可出现轻微的口干、胃部不适等现象,但不影响继续治疗。

  【药方

1、治蛇头疔:鲜蔊菜捣烂,调鸭蛋清外敷。(《福建中草药》)
2、治鼻窦炎:鲜蔊菜适量。和雄黄少许捣烂,塞鼻腔内。
3、治漆疮:鲜野油菜,捣汁外搽。
4、治胃脘痛:干蔊菜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5、治疔疮,痈肿:野油菜,捣烂敷患处。
6、治干血痨:每天用蔊菜一两,酌加红糖。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7、治跌打肿痛:鲜蔊菜二至四两。热酒冲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药》)
8、治头目眩晕:野油菜(嫩的)切碎调鸡蛋,用油炒食。(《贵阳民间药草》)
9、治蛇头疔:鲜蔊菜和三黄末(中成药)捣烂外敷,或调鸭蛋清外敷。(⑦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10、治关节风湿痛:鲜蔊菜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11、治热咳:野油菜一两五钱。煎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12、治麻疹不透:鲜蔊菜全草,一至二岁每次一两,二岁以上每次二两。捣汁,调食盐少许,开水冲服。
13、治风寒感冒:蔊菜一至二两,葱白三至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本文链接!网址:https://yunyaoshijia.com/?id=261

云药世家健康颈肩腰
标签:中药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