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梅实、熏梅、桔梅肉
【中药名】乌梅 wumei
【别名】梅实、熏梅、桔梅肉。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多分枝。单叶互生;有叶柄,通常有腺体;嫩枝叶柄基部有线形托叶2片,托叶边缘具不整齐细锐锯齿;叶片卵形至长圆状卵形,先端长尾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锐锯状齿,沿脉背呈褐黄色。花单生或2朵簇生,白色或粉红色;芳香;通常先叶开放;有短梗;苞片鳞片状,褐色;萼筒钟状,裂片5,基部与花托合生;花瓣单瓣或重瓣,通常5片,阔倒卵形;雄蕊多数,生于花托边缘;雌蕊1,子房密被毛,花柱细长,弯曲。核果球形,一侧有浅槽,被毛,绿色,熟时黄色,核硬,有槽纹。花期1~2月,果期5~6月。
【产地分布】主产于浙江、福建、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5~6月果青黄色时采收,按大小分开,分别炕焙,火力不宜过大,温度保持在40℃左右。焙至果肉呈黄褐色起皱皮为度。焙后再焖2~3天,待变成黑色即可。
【药材性状】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2~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极皱缩,于放大镜下可见茸毛,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肉软或略硬,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黑色,表面有凹点,内含卵圆形、淡黄色种子1粒。具焦糖气,味极酸而涩。
【性味归经】性平,味酸、涩。归肝经、脾经、肺经、大肠经。
【功效主治】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生津,安蛔。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②《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
③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④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⑥《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药心法》:收肺气。
⑨《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临床应用】用量6~12克。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用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蛔厥腹痛、呕吐、虚热消渴、崩漏下血、疮毒等。
【药理研究】药理实验证明,能使胆囊收缩,促进胆汁分泌,并有抗蛋白过敏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抗菌作用,对各种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有驱蛔虫的作用;有抗疲劳、抗衰老、抗辐射、拮抗钙离子、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成分】含有72种挥发油成分、有机酸、氨基酸及多糖。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乌梅中枸橼酸的含量,按干燥品计算,含有机酸以枸橼酸计,不得少于15.0%。另含苹果酸、5-羟甲基-2-糠醛、延胡索酸、亚油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表邪未解者禁服,内有实邪者慎用。不宜多食。
【药方】①治咯血:乌梅不以多少,煎汤,调百草霜。一服愈。(《朱氏集验方》)
②治久痢不止,肠垢已出: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肘后方》)
③治天行下痢不能食者:黄连一升,乌梅二十枚(炙燥)。并得捣末,蜡如棋子大,蜜一升,合于微火上,令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二丸,日三。(《补缺肘后方》,即《圣惠方》乌梅丸)
④治痢兼渴:麦门冬(麦冬)三两(去心),乌梅二大枚。上二味,以水一大升煮取强半,绞去滓,待冷,细细咽之,即定,仍含之。(孟诜(必效方》)
⑤治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济总录》)
⑥治大便下血不止: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用好醋打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济生方》)
⑦治小便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纲目》)
⑧治妇人血崩:乌梅烧灰,为末,以乌梅汤调下。(《妇人良方》)
⑨治消渴,止烦闷: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盏,去滓,临卧时服。(《简要济众方》)
本文链接!网址:https://yunyaoshijia.com/?id=27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