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黄耆、木耆、王孙、箭芪、戴糁、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百药绵、独根

康康 阅读:572 2024-09-16 15:15:13 评论:0

  【中药名黄芪 huangqi

  【别名】黄耆、木耆、绵黄芪、王孙、箭芪、戴糁、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百药绵、独根。

  【来源】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 Hsiao和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根。

  【植物形态】蒙古黄芪:多年生草本。主根长而粗壮,条较顺直。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2~18对,小叶片下面被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冠黄色至淡黄色,雄蕊10枚,二体。荚果膨胀,无毛。膜荚黄芪:形态上和上种极相似,主要区别为小叶6~13对,小叶片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7~30毫米,宽4~10毫米;花冠淡黄色,长不及2厘米,子房被疏柔毛。荚果卵状长圆形,长2~2.5厘米,先端有喙,被黑色短毛。

  【产地分布】蒙古黄芪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膜荚黄芪生于林缘、灌丛、林间草地及疏林下。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

  【采收加工】野生黄芪春秋两季均可采挖,除净泥土及须根,切去根头,晒至七八成干,按粗细、长短不同分级。栽培黄芪应3年以后采收。

  【药材性状】蒙古黄芪:表面灰黄色,栓皮不易脱落。质硬而韧,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膜荚黄芪:表面灰黄色、黄棕色,质硬,较难折断。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归脾经肺经

  【功效主治】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临床应用】用量9~30克,煎汤内服;或入丸、散、膏剂。治疗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炎和病毒性心肌炎。补气宜炙用,止汗、利尿、托毒排脓生肌宜生用。

  【药理】黄芪对核酸代谢有促进的功效与作用;增强造血功能;改善心肌功能,对抗心肌梗死;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癌、改善肾功能和肾组织病理改变等。水煎剂具调节免疫、抗衰老和抗应激作用。毒性:煎剂LDso为(40±5)克/千克。

  【成分】黄芪主要含黄芪甲苷、黄芪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异黄芪苷Ⅰ、异黄芪苷Ⅱ、三萜皂苷、黄酮及多糖等成分。

  【使用禁忌】表实邪盛、湿阻气滞、肠胃积滞、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禁服。

  【药方】①治表虚自汗:防风30克,黄芪(蜜炙)、白术各60克。每服9克,水一钟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医方类聚》引《究原方》玉屏风散)

  ②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黄芪(去芦,蜜炙)、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每服12克,水二盏,生姜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不拘时候。(《严氏济生方》芪附汤)

  ③治吐血不止:黄芪7.5克,紫背浮萍15克。为末。每服3克,姜蜜水下。(《圣济总录》)

  ④治肠风泻血:黄芪、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传家秘宝》)

  ⑤治小儿疳瘦 黄芪、人参、白茯苓。上等分。为末。服一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呷之,不拘时。(《普济方》)

6、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7、治尿血,沙淋,痛不可忍 黄芪、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二两,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钤方》)

8、治吐血不止 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下。(《圣济总录》)

9、治虚中有热,咳嗽脓血,口舌咽干,又不可投药者 好黄芪四两,甘草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如茶点羹粥中,亦可服。(《肘后方》)

10、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2、治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 糯米一合,黄芪、川芎各一两。上细锉,水一大盏,煎至一盏三分。温服。(《妇人良方》)

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14、治男子精血出 黄芪一钱,桂心(肉桂)二分。上为散。酒服一钱,日三。(《普济方》)

15、治肠风泻血 黄芪、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传家秘宝》)

  【食疗方】

1、黄芪茶

  • 材料:生黄芪60~90克,大枣30克。

  • 做法:加水煎煮30分钟后饮用,可反复使用。

  • 功效:此方可抗压补气,利水退肿。

2、黄芪汤

  • 做法:黄芪100克,人参、白术、肉桂各50克,捣成粗末,每次服用10克,加姜、枣,水煎后,去渣温服。

  • 功效:此方以黄芪、人参补气,白术健脾,肉桂温阳;适用于中老年人脾属虚寒、中气不足、食少无味、大便溏泻者。

3、黄芪养生汤

  • 做法:黄芪12克、枸杞9克、红枣9克,煎汤,每日服用。

  • 功效:可调解免疫、防癌抗老;另可补气健脾、降压降脂。

4.补虚正气粥

  • 做法:黄芪30克,人参10克,大米90克,糖适量。将黄芪、人参切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入砂锅煎沸,煎出浓汁后将汁取出,再在参、芪锅中加入冷水如上法再煎,并取汁。 将上述药汁合并后分成两份,早晚各用一份,同大米加水煮粥,粥煮熟后加白糖食用。

  • 服法:早、晚餐空腹食用,5 天为一疗程。

  • 功效:补元气,健脾胃。适用于五脏虚衰、久病赢瘦、心慌气短、体虚自汗、慢性泄泻、脾虚久痢、食欲不振、气虚浮肿等一切气衰血虚之症。

5.参芪炖胎盘

  • 做法:鲜胎盘(紫河车)1具,黄芪60g,党参60g,当归身20g,生姜15g,菜油、白胡椒、料酒、盐、味精适量。将胎盘洗净,放入开水中煮沸3分钟,捞出后放入砂锅内,加入诸中药及清水,开后去浮沫,入生姜,用文火炖至胎盘熟透,加调料即可食用。

  • 功效:大补气血。适于气血虚弱,形瘦乏力,精神不振,面色憔悴,放、化疗红、白血球下降明显。

6.参芪汤

  • 原料:党参250克 黄芪250克 白糖500克。

  • 做法:将党参、黄芪洗净,以冷水泡透,加水适量煎煮,每半小时取药液1次,共煎煮3次,然后合并药液。将合并的药液用文火煎熬至稠粘时停火,等浓缩液冷却后,加入白糖,使之吸净药液,混合均匀,再晒干,压碎,装入玻璃瓶。用沸水冲化后服用,每次10克,每日2次。

  • 功效:补益肺脾之气。适用于气虚型心悸气短、食少便溏、脏器下垂、浮肿、气喘、头晕等症。

7.参芪首乌精

党参250克,黄芪250克,制何首乌200克,白糖500克。将党参、黄芪、制首乌洗净,用冷水浸透,加水适量煮沸,沸后改为文火,每半小时取一次药液,共煎3次;将3次煎液混合,去药渣,再继续用文火煎熬浓缩,到稠如膏时停火待。

8.黄芪粥

  • 做法:黄芪20克,梗米50克。黄芪加水500毫升,煮至200毫升,去渣,入淘净梗米煮至成粥,温热顿服。

  • 功效:补益肺气。

9.母鸡黄芪汤

  • 做法:黄芪120克,母鸡1只。母鸡宰后去内脏洗净,和黄芪炖烂,撇去浮油,喝汤吃肉,每月3~4次。

  • 功效:补气利尿消肿。


本文链接!网址:https://yunyaoshijia.com/?id=52

云药世家健康颈肩腰
标签:中药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