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沥,竹汁,淡竹沥,竹油,竹沥水,火泉

康康 阅读:419 2024-11-17 15:20:01 评论:0

  【中药名竹沥 zhuli

  【别名】竹汁、淡竹沥、竹油。

  【药用部位】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茎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

  【植物形态】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米,直径5~7厘米,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燧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褶,基部收缩;小枝具叶1~5片,叶鞘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厘米,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1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毫米,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针形,长约3毫米;花药长7~10毫米;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毫米,柱头3枚,各长约5毫米,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产地分布】通常栽植于庭园。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采收加工】取鲜竹竿,截成30~50厘米长段,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间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药材性状】本品为青黄色或黄棕色的透明液体。具竹香气,味微甜。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苦。归心经肝经肺经

  【功效主治】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泻火药。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1、《本草备要》: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利窍明日。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消渴,血虚自汗。
2、《本草拾遗》:久渴心烦。
3、《别录》: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纲目》末句下有’消渴劳复’)。
4、《纲目》: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
5、《本草再新》:清心火,降肝火,化痰止渴,解热除烦,治牙痛,明眼目。
6、《药性论》:治卒中风失音不语。

  【应用】内服:冲服,30~60克;或入丸剂,或熬膏。外用:适量,调敷或点眼。主治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热病痰多,壮热烦渴,破伤风。

  【药理】具有镇咳祛痰作用。

  【成分】含天冬氨酸、蛋氨酸、丝氨酸、脯氨酸等氨基酸,还含水杨酸、微量元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寒饮湿痰及脾虚便溏者禁服。

  【药方

1、治伤寒失音不语 竹沥、梨汁、荆沥各二合,陈酱汁半合。上四味,搅令匀,以绵滤过,分温四服,空心日晚各一服。(《圣济总录》二沥汤)
2、治小儿惊风天吊,四肢抽搐:竹沥一盏,加生姜汁三匙,胆星(胆南星)末五分,牛黄二厘调服。(《全幼心鉴》)
3、治风着人面,引口偏,着牙车急舌不得转 竹沥一升,独活二两,生地黄汁一升。三物合煮,取一升,顷服之。(《医心方》引僧深方)
4、治妊娠中风痉,口噤烦闷 竹沥五合,人乳二合,陈酱油(汁)半两(合)。上件药相和,分温二服,拗开口灌之。(《圣惠方》竹沥饮子)
5、治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6、治小儿狂语,夜后便发 竹沥夜服二合。(《至宝方》)
7、治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广利方》)
8、治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方》)
9、治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气欲绝者 淡竹沥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盏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圣济总录》竹沥饮)
10、治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檗(黄柏)、黄丹(铅丹),敷之。(《全幼心鉴》)
11、治小儿重舌:竹沥渍黄檗,时时点之。(《简便单方》)
12、治乙脑、流脑高热,呕吐:竹沥代茶饮。(江西《中草药学》)
13、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沥恣饮数日愈。(《肘后方》)
14、治肺痈 竹沥60g,分3次,温开水冲服。(《安徽中草药》)
15、治产后身或强直,口噤面青,手足强反张:饮竹沥一、二升。(《梅师集验方》)
16、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涕粘:淡竹沥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方》)
17、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淡竹沥一升服。(《千金方》)

本文链接!网址:https://yunyaoshijia.com/?id=247

云药世家健康颈肩腰
标签:中药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