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扁豆,扁豆,藊豆,南扁豆,蛾眉豆,眉豆
【中药名】白扁豆 baibiandou
【别名】扁豆、藊豆、南扁豆、蛾眉豆、眉豆。
【药用部位】豆科草本植物扁豆的成熟种子。
【植物形态】年生缠绕草本,茎近光滑。三出复叶互生,具长柄,小叶片广阔卵形,先端尖,基部广楔形或截形,全缘,两面被疏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通常2~4朵聚生于花序轴的节上;小苞片2,早落;花萼钟状,萼齿5,边缘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雄蕊10,2束;子房线形,被柔毛,基部有腺体,柱头头状,疏生白色短毛。荚果长椭圆形,扁平,微弯曲,先端具弯曲的喙。花期7~8月,果期9月。
【产地分布】主产于江苏、河南、安徽、浙江等地。
【采收加工】立冬前后采摘成熟荚果,晒干,取出种子,再晒干。
【药材性状】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0.8~1.3厘米,宽6~9毫米。表面淡黄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有时可见棕黑色斑点,一端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剥去后可见凹陷的种脐,紧接种阜的一端有珠孔,另端有短的种脊。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肥厚,黄白色,角质。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归脾经、胃经。
【功效主治】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气药。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炒扁豆:健脾化湿。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
【应用】用量9~15克,煎汤内服;或生品捣研水绞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用治脾虚湿盛、运化失常而见食少便溏或泄泻;脾虚而湿浊下注,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等。扁豆内含毒性蛋白,生用有毒,加热后毒性大大减弱。
【药理】抗菌、抗病毒;增强细胞免疫功能。100%本品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急性胃肠炎有解毒作用。含两种不同的植物血球凝集素A、凝集素B,其中凝集素A为有毒成分,但加热后毒性大为减弱,凝集素B有抗胰蛋白酶的活性。
【成分】含油0.62%,内有棕榈酸、亚油酸、反油酸、油酸、硬脂酸等,另含甾体、葫芦巴碱、花生酸、山萮酸、棉子糖、胡萝卜素、植物凝集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不宜多食,以免雍气滞脾。生用研末服宜慎。
【药方】
12、治霍乱扁豆一升,香薷一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单用亦得。(《千金方》)
【食疗方】
1.山药扁豆粥
本文链接!网址:https://yunyaoshijia.com/?id=296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