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甘菊、家菊、白菊花、毫菊、滁菊、贡菊、杭菊
【中药名】菊花 juhua
【别名】甘菊、家菊、白菊花、毫菊、滁菊、贡菊、杭菊。
【药用部位】菊科植物菊头状花序。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毫菊”、“滁菊”、“贡菊”、“杭菊”。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茎直立,多分枝,具细毛或茸毛。叶互生,卵形至披针形,长约5厘米,宽3~4厘米,略作羽状分裂,边缘有粗锯齿,下面具白色茸毛;有叶柄。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或叶腋,直径2.5~5厘米;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绿色,线形,有白色茸毛,边缘膜质;舌状花白色、黄色、淡红色或微带紫色,雌性;筒状花黄色,两性。瘦果不发育。花期9~11月。
【产地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采收加工】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
【药材性状】毫菊: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3厘米,离散。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面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舌状花所隐藏,黄色,顶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为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滁菊: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2.5厘米。舌状花类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在中心,不易察见。贡菊: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2.5厘米。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上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易察见。 杭菊:碟形或扁球形,直径2.5~4厘米,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易察见。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甘、苦。归肺经、肝经。
【功效主治】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①《珍珠囊》:养目血。
②王好古:主肝气不足。
③陶弘景:白菊:主风眩。
④《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⑤《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⑥《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⑦《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⑨《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临床应用】用量5~9克,水煎或沸水泡服。用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药理】具有抗菌、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提高心肌耗氧量等作用。
【成分】含腺嘌呤、胆碱、水苏碱、密蒙花苷、樟脑、龙脑、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0-鼠李葡萄糖苷、石竹烯氧化物等成分。
【使用禁忌】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凡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均忌用。
【药方】
本文链接!网址:https://yunyaoshijia.com/?id=98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