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四叶参,童参,孩儿参,米参,双批七

康康 阅读:337 2024-12-14 21:51:27 评论:0

  【中药名太子参 taizishen

  【别名四叶参、童参、孩儿参、米参。

  【来源】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块根细长纺锤形,外皮淡黄白色,疏生须根。茎直立,有2行短柔毛。叶对生,下部叶匙形或倒披针形,基部渐狭;上部叶卵状披针形或长卵形;茎顶叶较大,常4叶排成“十”字形。花2型,腋生,茎顶的花大,白色,花梗被短柔毛,萼片5,披针形,花瓣5,先端2齿裂,雄蕊10,花柱3;茎下部的花小,紫色,萼片4,闭合,无花瓣,雄蕊通常2枚。蒴果卵形,种子扁圆或长圆状肾形,褐色,具疣点。花期4~5月,果期5~6月。

  【产地分布】生于林下肥沃阴湿地或阴湿山坡石缝中,有栽培。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

  【药材性状】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3~10厘米,直径0.2~0.6厘米。表面黄白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顶端有茎痕。质硬而脆,断面平坦,淡黄白色,角质样(烫后晒干者);或类白色,有粉性(生晒者)。气微,味微甘。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微苦。归脾经肺经

  【功效主治】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1、《中药志》:治肺虚咳嗽,脾虚泄泻。
2、《饮片新参》: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
3、《陕西中草药》:补气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后体虚,肺虚咳嗽,脾虚腹泻,小儿虚汗,心悸,口干,不思饮食。
4、《本草再新》: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
5、《江苏植药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
6、《本草从新》:大补元气。

  【应用】用量9~30克,水煎服。用治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成分】含环肽,如太子参环肽A、B、C,假繁缕环肽等,还含有挥发油,其成分已鉴定的有12种,主要糠醇等。另含有多种游离氨基酸,以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最高,占游离氨基酸的30%~40%,还含有麦芽糖等。近年从中分得三棕榈酸甘油酯、棕榈酸、β-谷甾醇、△7-豆甾烯醇 -3-8-D-吡喃葡萄糖苷、肌醇-3-甲醚、a-槐糖和蔗糖、山萮酸等。

  【使用禁忌】脏腑燥热,阴虚津液不足者慎服。

  【药方

1、治小儿出虚汗 太子参9g,浮小麦15g,大枣10枚。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2、治病后气血亏虚 太子参15g,黄芪12g,五味子3g,嫩白扁豆9g,大枣4枚。煎水代茶饮。(《安徽中草药》)
3、治心悸 孩儿参9g,南沙参9g,丹参9g,苦参9g。水煎服,每日1剂。(《辽宁中医杂志》1984,(1): 25)
4、治肺虚咳嗽 太子参15g,麦冬12g,甘草6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5、治神经衰弱 太子参15g,当归、酸枣仁、远志、炙甘草各9g。煎服。(《安徽中草药》)
6、治自汗方(《陕西中草药》):太子参三钱,浮小麦五钱,水煎服。
7、清中消痞汤(名医李寿山之方):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 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牡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00 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两小时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一天。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药物。慢性萎 缩性胃炎一般需坚持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 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
8、治病后虚弱,伤津口干 太子参、生地黄、白芍、生玉竹各9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9、主治劳力损伤,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脉细弱。取太子参15~18克,放入碗中,加黄酒、红塘适量,隔水蒸汁。每天3次,口服,每天1剂。

本文链接!网址:https://yunyaoshijia.com/?id=295

云药世家健康颈肩腰
标签:中药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