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细理石、白虎、寒水石、玉大石、冰石
【中药名】石膏 shigao
【别名】软石膏、细理石、白虎、寒水石、白虎、玉大石、冰石。
【英文名】Gypsum Fibrosum
【药用部位】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Gypsum的矿石。
【分布】分布于内蒙古、河南、山西、甘肃、安徽、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主产于湖北应城、安徽凤阳、河南新安、西藏昌都。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多于冬季采挖。于矿中挖出石膏后,去净泥土杂石。
【药材性状】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全体类白色,常有夹层,内藏有青灰色或灰黄色片状杂质。体重,质软,易纵向断裂;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显绢丝样光泽。气无,味淡。
【性味归经】性大寒,味甘、辛。归肺经、胃经。
【功效主治】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泻火药。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煅敷生肌敛疮。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外用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1、《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2、《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3、《本草衍义补遗》: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4、《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5、《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6、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7、《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8、《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9、《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10、《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11、《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
【应用】用量15~60克,先煎。用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药理】石膏具有解热、解渴的作用,有调节免疫系统的作用;可抑制旺盛内热所致垂体、肾上腺、颌下腺、前列腺、胰腺、睾丸功能亢进;使脾和胸腺功能亢进。小剂量使股动脉血流量一时性减少,对呼吸、血压无明显影响;大剂量则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减少冠状动脉血流量;对离体小肠和子宫,小剂量使振幅加大,大剂量则紧张性降低,振幅减少;缩短凝血时间,抑制胆汁排泄。
【成分】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尚夹有黏土、有机物和硫化物等杂质。另含微量铁及镁。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药方】
1、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遣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默冷,若自汗出者: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热,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2、治湿温多汗,妄言烦渴:石膏、炙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匕,浆水调下。(《伤寒总病论》)
3、治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发斑者: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生甘草三钱,元参(玄参)三钱,犀龟二钱,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温病条辨》化斑汤)
4、治发汗后,不可行桂枝汤,仟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苦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5、治痰热而喘,痰涌如泉:寒水石、石膏各等分。上为细末。煎人参汤,调下三钱,食后服。(《素问病机保命集》双玉散)
6、治热嗽喘甚者,久不愈:石膏二两,甘草半两(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新汲水调下,残生姜汁、蜜调下。(《普济方》石膏散)
7、治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饮水止渴:石膏六两(碎,绵裹),大乌梅二十枚。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以蜜三合,稍稍饮之。(《外台》)
8、治风邪癫痫,口干舌焦,心烦头痛,暴热闷乱:石膏半斤,粳米一(三)合。上以水五大盏,煮石膏,取二大盏,去石膏,用米煮粥,入葱白二茎,豉汁二合,更同煮,侯热,空心食之。石膏可三度用之。(《圣惠方》石膏粥)
9、治偏正头疼,连睛疼:石膏、鼠粘子(牛蒡子)(炒)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用温酒或茶清调服。(《奇效良方》石膏鼠粘子散)
10、治上膈壅毒,口舌生疮,咽嗌肿痛:寒水石(煅)三两,辰砂(朱砂)三钱半(别研),生脑子半字。上为末,以少许掺患处,咽津,日夜数次用。(《三因方》龙石散)
11、治喉风:石膏一两,知母三钱,甘草一钱,元参(玄参)五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喉科秘诀》石膏汤)
12、治胃火牙疼:好软石膏一两,火煅。淡酒淬过,为末,入防风、荆芥、细辛、白芷五分,为末,日用揩牙。(《保寿堂经验方》)
13、治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钱,猪肝一片,薄批,掺药在上,缠定,沙瓶煮熟,切食之,一日一股。(《明目方》)
14、治小儿伤热吐泻黄瘦:寒水石、石膏各半两,甘草(生)一钱。上同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一钱,食后,温汤调下。(《小儿药证直诀》玉露散)
15、治筋骨疼痛,因风热者:石膏三钱,飞罗面七钱。为末,水和,煅红,冷定,滚酒化服,被盖取汗,连服三日。(《卫生杂兴》)
16、治诸金刃所伤,血出不止:石膏、槟榔、黄连(去须)各一两,黄柏半两。上为细末,随多少掺敷疮上,血定,便入水不妨。(《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7、治汤火烂疮:石膏捣末以敷之。(《肘后方》)
18、治乳痈:石膏不以多少,煅通赤,取于地上,碗覆出火毒,细研。每服三钱,温酒下,添酒尽醉,睡觉再进一服。(《仁斋直指方》一醉膏)
19、治小儿身热不除:石膏30克,青黛3克。上为末,用糕糊为丸,如圆眼核大。每服一丸,用灯心汤化开。(《普济方》青丸子)
20、治小儿喘嗽:用石膏火内飞过为末,蜜调1.5克服。(《卫生易简方》)
21、治流行性腮腺炎:生石膏、黄柏各等量。研粉,用水或醋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厚约0.5厘米。敷于患处,每日1~2次。[《陕西新医药》1977,(5):35]
22、治胃热牙龈浮,肾热齿蛀,肿胀疼痛:石膏30克,细辛9克。煎汤含漱,其痛自瘥。(《医级》二辛煎)
23、治湿疹:煅石膏60克,白及30克,密陀僧21克,轻粉15克,枯矾9克。共研极细末,用香油或凡士林调成50%软膏涂患处。如有脓水渗出者,可用药粉干撒,每日3~5次。用药时忌用温水或肥皂水洗涤。(《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文链接!网址:https://yunyaoshijia.com/?id=108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