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茵陈蒿,因尘,马先,绵茵陈,细叶青蒿,安吕草,婆婆蒿,野兰蒿,白蒿,绒蒿,臭蒿
【中药名】茵陈 yinchen
【别名】茵陈蒿,因尘,马先,绵茵陈,细叶青蒿,安吕草,婆婆蒿,野兰蒿,白蒿,绒蒿,臭蒿
【药用部位】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态】半灌木。茎直立,基部木质化,有纵条纹,紫色,多分枝,幼嫩枝被有灰白色细柔毛,老则脱落。基生叶披散地上,有柄,较宽,2~3回羽状全裂,或掌状裂,小裂片线形或卵形,两面密被绢毛;下部叶花时凋落;茎生叶无柄,裂片细线形或毛管状,基部抱茎,叶脉宽,被淡褐色毛,枝端叶渐短小,常无毛。头状花序球形,多数集成圆锥状;花淡绿色,外层雌花能育,柱头2裂叉状;中部两性花不育,柱头头状不分裂。瘦果长圆形,无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
【产地分布】生于山坡、河岸、沙砾地较多。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收加工】春季幼苗高6~10厘米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习称“茵陈蒿”。
【药材性状】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1~3回羽状分裂,小裂片卵形或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茵陈蒿: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2~3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1~2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有短梗;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辛。归脾经、胃经、膀胱经。
【功效主治】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湿退黄药。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风痒疮疥。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1、《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瘴疟,女人癥瘕,并内损乏绝。
2、《医林纂要》: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
3、《医学入门》:消遍身疮疥。
4、《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
5、《本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6、《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7、《本草蒙筌》:行滞,止痛,宽膈,化痰。
8、《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应用】用量6~15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熏洗。用治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性肝炎。
【药理】具有利胆、解热、保肝、降脂、降血压、平喘、抑菌、抗病毒、利尿、抗癌、镇痛、防龋、消炎等作用,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成分】含叶酸、挥发油;花及果中含有6,7-二甲氧基香豆精、氯化钾和绿原酸。另含绿原酸、桉叶素、茵陈色原酮、4-甲基茵陈色原酮、滨蒿内酯、茵陈蒿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脾虚血亏而致的虚黄、萎黄,一般不宜使用。
【药方】
1、治黄疸,遍身悉黄,小便如浓栀子汁 茵陈四两,黄芩三两,枳实(炙)二两,大黄三两。四味捣筛蜜丸如梧子大。空腹,以米饮服二十丸,日一服,渐加至二十五丸,微利为度。忌热面、蒜、荞麦、粘食、陈臭物。(《外台》引自《广济方》茵陈丸)
2、治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千金方》)
3、治大便自利而灰 茵陈蒿三钱,栀子、黄连各二钱。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服。(《伤寒活人指掌图》茵陈栀子黄连汤)
4、治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5、治热病发斑 茵陈二两,川大黄(锉碎,微炒)、玄参各一两,栀子仁一分,生甘草半两。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服。(《圣惠方》茵陈散)
6、治一切胆囊感染 茵陈30g,蒲公英12g,忍冬藤30g,川军(大黄)10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7、治疠疡 茵陈蒿两握。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猪牙皂)汤洗疠疡上令伤,然后以汤洗之,汤冷更温洗,可作三四度洗,隔日作佳,不然恐痛难忍。(《外台》引《崔氏方》)
8、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白鲜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9、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10、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11、治感冒,黄疸,漆疮:茵陈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12、治男子酒疸: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纲目》)
13、治风瘙瘾疹,俯身皆痒,搔之成疮 茵陈五两(生用),苦参五两。上细锉。用水一斗,煮取二升,温热得所,蘸绵拭之,日五七度。(《圣惠方》)
14、治疬疡风病(按:此病是身上出现斑块,白色成片):茵陈蒿两握,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先以皂荚汤洗,次以此汤洗之,冷更作,隔日一洗,不然,恐痛也。(《崔氏纂要方》)
本文链接!网址:https://yunyaoshijia.com/?id=138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所有内容均是来源于互联网、药学专著、杂志及文摘,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凭据;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您如果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地址